全校各教学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校“金课”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3 号)和《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暨遴选推荐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作的预通知》要求,现面向全校本科教学单位开展2021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暨遴选推荐第二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二、总体要求
1.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1)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3)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2.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
强化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
3.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
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
三、申报课程类型和范围
1.线上一流课程
课程类型:具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特征—开放、共享,有必要的教学支持服务。课程构建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课程知识体系科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方式合理,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应用。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申报范围:截止2021年1月31日在国内慕课平台上线运行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且具有学校自主知识版权的课程。
2.线下一流课程
课程类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申报范围:原国家级、原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课程且已完成转型升级;通过“黑龙江大学2019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和专业课程引进慕课教学改革项目”验收的线下课程;鼓励其他符合条件的课程进行申报。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课程类型:主要指基于慕课(MOOC)、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申报范围:已获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称号,且在我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课程;已获黑龙江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精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称号的课程;依托自建或引进慕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效果好的课程;通过“黑龙江大学2019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和专业课程引进慕课教学改革项目”验收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专业课引进慕课课程。
4.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课程类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申报范围: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5.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课程类型:课程应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符合实验教学培养目标,纳入本专业教学计划,不少于2个课时,并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申报范围:课程有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可追溯的学生在线学习记录,且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实验教学课程。
6.特别说明
(1)我校已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 2019 年度黑龙江省“三类”一流课程的课程,可申报参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我校已认定为2019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培育)的课程,可申报参评第二批省级一流课程。
(2)学校鼓励各教学单位积极组织申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
四、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须于2021年1月31日前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
2.此前参加过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荐但未通过认定的课程,须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在上次推荐之后至少经过一个完整教学周期的改革实践方可申报,且必须提供修改完善说明和证明性材料(模板见附件3)。
3.在 2020 年春季学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采用在线方式进行授课的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如果符合教改设计理念并取得预期效果,可视为一个教学周期。
4.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团队主要成员一般为近 5 年内讲授该课程教师,师德师风好,教学能力强,积极投入教学改革。
5.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必要的技术支持人员可作为团队主要成员。
6.参与申报课程的所有团队成员均须由其所在学校(或工作单位)校级党委或相当级别党组织出具政治审查意见(模板见附件4)。
五、工作流程
1.以学院为单位申报,申报课程负责人填写《附件1:2021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暨推荐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基本信息汇总表》并汇总至学院,于2021年5月24日下班前将电子版发送至tianyuhui@hlju.edu.cn ,纸质版经学院领导签字盖章后,交至主楼C座304室。
2.申报课程团队根据教育厅文件要求以及学校提供的相关材料(附件7-9),填写《附件2:第二批省级一流课程申报书》,并根据申报书填写情况组织相关佐证材料(不含说课视频、课堂讲授视频,视频录制工作待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推荐名单确定后组织开展)。
3.申报材料纸质版一式五份加盖学院公章于2021年5月26日下班前报送至主楼C座304室,电子版发送至tianyuhui@hlju.edu.cn。
4.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评审,评选产生黑龙江大学2021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和推荐参加第二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评选的课程。
5.联系人:田瑜辉,电话86608133。
附件:
1.2021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暨推荐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基本信息汇总表
2.第二批省级一流课程申报书
3.修改完善说明和证明性材料模板
4.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表
5.2019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培育)名单
6.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暨遴选推荐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作的预通知
7.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
8.第二批国家一流课程申报说明
9.国家一流课程评审标准(参考)
教务处
2021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