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课程教学由简单的知识传授向专业能力培养的转变,整合碎片化的课程知识,引导高年级学生有效开展深度学习,通过基于问题学习、基于项目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学校决定在全校各专业开设顶石课程,现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课程定位
顶石课程是以前序课程为基础,在学生高年级学习阶段设定的高阶综合性实践课程,旨在引导高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有效整合、反思、应用、深化和拓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学习效果,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为其就业做好有效衔接。
二、课程性质和开设学期
顶石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统一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1-2门顶石课程,每门课程为2-4学分(32-64学时),在第6或者第7学期开设。课程名称由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自行设定,并用“*”号做出明确标识,纳入学校顶石课程资源库,面向其他专业进行有条件开放。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等相关课程可纳入“顶石课程”范畴,需重新命名。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探索与实践,学生应能:
1.回顾并反思所学课程,做好学科与专业知识的整合与衔接以及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整合与应用,夯实专业基础,获得真实且情景化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具备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量化思维、信息素养和沟通写作等能力和素养,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理解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及复杂性问题。
3.有效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以及领导与决策等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
四、教学模式
顶石课程教学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倡导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沟通能力;采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1.基于问题的学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进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定应具备复杂性和挑战度,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将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交由学生(团队)探索解决。
2.基于项目的学习。以项目方式设计学习任务,整合专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深入到项目完成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其对专业问题的深层次理解,侧重项目过程性管理和完成效果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评价
通过采集、分析、解释、反馈和交流课程学习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系统设计评价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对课程学习目标达成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和课程改进。
顶石课程的学习成果呈现形式主要包括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学习作品等。
六、保障措施
1.各教学单位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切实承担起顶石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定位、教学要求等方面的论证与指导职责。各专业要根据专业特点按要求开设顶石课程。
2.学校加强顶石课程组织与实施,加强顶石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图书资料、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七、工作要求
1.已经实施顶石课程教学的专业,可在10月20日前按本指导意见要求完善课程设计与教学基本文件,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提交《黑龙江大学顶石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附件1)和课程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等,每个专业限报1门。学校将对评审通过的课程给予校级教改立项支持,验收通过后予以示范和推广。
2.未实施顶石课程或课程建设不成熟的专业,需在10月29日前,按本指导意见要求制定本专业顶石课程建设方案,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提交,方案模板见《黑龙江大学顶石课程建设方案》(附件2)。
3.请各学院统一报送,提交上述材料及《黑龙江大学顶石课程申报汇总表》(附件3)电子版按时间要求发送至2020039@hlju.edu.cn,申报书或建设方案(一式三份)、汇总表(一式一份)及其他纸质版材料报送至教务处教学建设科(主楼C座304室),联系人:唐维一、徐苗苗,联系电话:86608480。
教务处
2021年9月20日